张纬萍副教授课题组在《PNA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张纬萍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淳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发表题为“Ubiquitin S65 phosphorylation engenders a pH-sensitive conformational switc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泛素单体的S65被磷酸化后,呈现四种能够相互变化的构象,研究解析了每种构象的结构,发现这四种构象的组成比例受pH值调节,变化最灵敏的pH值范围在6.0-8.0之间;而且,泛素单体的构象变化还影响到泛素链的四级结构,导致泛素能够与不同的靶蛋白结合,执行不同的功能。
论文连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06/12/1705718114.abstract
泛素在细胞内广泛存在,泛素通过与靶蛋白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发挥功能。目前已知能与泛素结合的靶蛋白已达上千种,这些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各异,泛素如何特异性识别如此众多的靶标,这一问题尚未完全阐明。2014年,发表于《Nature》杂志的一篇报道首次指出泛素S65能够被磷酸化,进而影响泛素的功能,并指出磷酸化可以使泛素的功能变得“多元化”。此次他们在《PNAS》上的报道,为阐释泛素功能“多元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提出了新的泛素功能调节因素。在细胞中,不同亚细胞部位有不同的pH值,且细胞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这些pH值会发生变化。因此,此次发现pH值影响磷酸化泛素的结构和功能,可为了解泛素信号系统、揭示细胞功能变化带来新思路和新方向,对生物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